『不喜歡』、『太難了』、『沒辦法』,我正在嘗試戒掉這幾句話。雖然完全戒掉有點難度,但我告訴自己,至少讓它們脫口而出的速度不要太快,稍微放慢一點。

先接受『自己的可能』,才有辦法接受『孩子的可能』,甚至『老天的安排』,乃至世界上的『無奇不有』。

艾倫.凱曾說:預測未來最棒的方式就是創造它(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. --Alan Kay)。猜測任何事情,都無法掌控最終的結果,只有丟下成見放手去做,才最實在。

我很高興小乖前幾天興起想要彈奏家裡的電子琴,畢竟這台琴也曾經塵封了好一段時間。朋友跟我說,『看得出來妳爸媽很用心栽培妳,我小時候要學這些沒得學呢!』。

確實,我腦海浮現國小四點放學後,媽媽陪著我在音樂教室練琴的日子;也浮現出每個禮拜兩個晚上坐車趕往YAMAHA學琴的日子;甚至週末安排老師個別到家裡來教琴,前前後後持續了八到十年左右,直到後來專心在課業上之後才停止。

我記得媽媽曾說,她讓我們學習這些才藝,並非要讓我們成為了不起的音樂或藝術家,而是一種趁學習能力還很好的時候接觸,成為一項技能或是移情養性、紓壓的方法。

其實到現在,我已經不太會看譜了,大概只剩耳朵的聽力去抓取簡單旋律,加上簡單的伴奏,目前程度騙騙小乖還可以。只是小乖的個性在大眾前比較彆扭,我曾經問了幾次要不要學琴、學舞蹈、學畫畫,除了當時在幼稚園時還滿有興趣之外,現在一概的回答都是『不要』。好吧,身為媽媽只能跳下去做了,還好目前還有一些小伎倆可以應付。

『父母是一面鏡子』。這幾天小乖對彈琴興致似乎有了,我抓準機會陪著她彈,也重新讓自己再碰觸,昨天彈到她還想來『搶』琴,看來策略開始奏效。

我希望不斷提醒自己,不要在孩子面前跟他說:你應該怎麼做、如何做,而是設法讓自己進步『成為更好的人』之後,讓孩子冒出『哇!我也要變成這樣!』的念頭,這樣興趣和動機才會持續。

每個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面向不盡相同,不是不給,有時候是真的沒有能力可以給予,這是我到現在才懂的感覺。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愛表現在學習栽培上;有些父母則是著重情感面的交流。不管是哪一種,都是愛的表現。

我們都曾經抱怨過自己的父母,只有當自己成為父母時,才會發現要當好父母實在不容易:會賺錢、有時間陪伴孩子、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、給予放手和自由空間...。現在看來這些要全部加總套在自己身上,實在是天方夜譚,因為『沒有人是完美的』。

當我們『要求』別人時,先『想想』自己。『接受不完美的美』,就不會有這麼多心煩的困惑了。

謝謝我的爸媽,辛苦了,身體健康、平安保重,女兒永遠愛你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哈囉綺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