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<教養觀察站-有那麼一刻 你想回到《童年 》嗎>

你是否曾經在心力交瘁的時候,想要遁逃回「童年」?尤其當自己為人父、為人母,生活逼得自己扛起一切、對上對下就像夾心三明治般,被壓得喘不過氣呢?你是否覺得,內心某個部分,好像還沒有真正長大,或者根本抗拒長大?只因為帶著這個軀殼走過幾十年,容貌漸漸衰老、體力開始衰退,任誰從外表判斷,你就是不折不扣的「大人」、「中年人」甚至「老年人」。

小時候,我們總希望快點長大,因為可以不用整天讀書,也可以不用聽父母嘮叨的話語,更能主控許多事情。長大後,走入婚姻,磨合著彼此個性,也學著如何當父母。有時候,孩子就像鏡子,反映出我們人格特質的一面,也挑戰我們的修養的尺度。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,而直覺性的想法就是找出自己「童年」中的「遺憾」和「缺失」,反向「修補」和下一代的關係。然而,親子關係總是充滿矛盾,或許我們曾經怨懟父母,直到成為父母後,才知道有太多身不由己的情況,使得自己沒有辦法照著心目中所想的給予孩子,是多麽無奈的事情。

日前看到朋友臉書分享,提到諮商心理師許皓宜曾解釋,心理學中有一個「分裂」的概念,在幼兒時因為對外界事情缺乏整合經驗,對於外界人、事、物容易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下,直接區分為「好壞」兩極,也會把「心智」和「人」分為兩類。雖然文章主要是在探討慣性劈腿,不過當中十分受用的地方是:在幼兒成長過程中,應該透過完整的解釋,協助孩子整合事情的前因後果。因為成長過程如果沒有完善整合,就會影響日後許多關係上的發展。

就現實面來說,「童年」已經離我們遠去,但孩子們此刻卻正在經歷「童年」,我們能感受到的,只不過是在陪伴成長的過程中「彷彿」回到童年。許多心理書籍,都在告訴我們要和自己「內在小孩」和解,只是我們並非心理師,要做到這麼精確的自我分析很難。或許,我們能做的就是,每當親子之間起了衝突,先試著深呼吸,緩和自己的情緒,再把導致衝突的原因好好跟孩子溝通 ; 同時也試著讓每個情緒「停留在當下」,讓自己在轉換不同環境時,都能切換成不同情境模式。

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該如何當父母,但總能在一段時間後,找到當中「輕、重、緩、急」的節奏。又或許在某些時刻,練習靜下心來回想過去,開始內心對話,透過自己分析過去的情況,試著替自己重新「整合」過去經驗,讓我們自己內心更臻完整。或許明白這些之後,對上、對下之間,就比較容易知道該如何自處。

羅大佑《童年 》1982年 https://bit.ly/Qn3Suc
童年 #內在小孩 #心理學 #學習當父母 #自我對話

 

#跟著小乖學做玩YT網址:http://t.cn/RRmwkow
#跟著小乖學做玩FB粉專:http://t.cn/RREx1X0
#哈囉綺綺的創作頻道網址:http://t.cn/RRmAtu7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哈囉綺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